中國春節飲食文化知多少?

話題分享 40 2023-11-12
中國春節飲食文化知多少?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在幸福而又短暫的春節裏,我們除了享受闔家團圓的歡樂,更飽嘗了舌尖上的家鄉美味。

才下舌尖,卻上心間,對於漂泊在外的遊子而言,家鄉的滋味,故土的蘿蔔糕情懷,總是縈繞心間,揮之不去。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曾這樣說:“中國人對食物的感情多半是思鄉,是懷舊,是留戀童年的味道。”

這些家鄉美食深深紮根傳承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記憶中,不可磨滅。也許,這些食物本身未必是玉盤珍饈,但和親人推杯換盞,把酒言歡的親情卻是最美好、最值得珍惜的,這才是這些傳統食物最重要的意義。

“好吃不過餃子”

餃子是中國最有代表性的傳統美食,已有近兩千年的曆史,廣受人們的喜愛。中國有句老話叫“好吃不過餃子”。

每逢新春佳節,尤其在北方,餃子是年夜飯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味佳肴。餃子一般要在大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因為這時正是農曆正月初一的伊始,“子”為“子時”,“餃”與“交”諧音,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即新年與舊年相交的時刻“喜慶團圓”之意。

餃子外形如元寶,包餃子意味著包住福運,吃餃子象征生活富裕。人們蘿蔔糕做法還會將硬幣或者花生米和果仁包在餃子裏,誰吃到餃子就預示新的一年將交好運。

元宵VS湯圓 傻傻分不清

元宵節吃湯圓的習俗,最早記載見於宋代。當時的明州(即今天的浙江寧波)興起一種新奇食物,用各種果餌做餡,外面用糯米粉搓成球,這種糯米球煮在鍋裏又浮又沉,所以最早叫“浮圓子”,後來有的地區把“浮圓子”改稱“元宵”。

正月十五北方吃元宵,南方吃湯圓,那麼湯圓和元宵究竟有何區別呢?以江浙為中心的南方地區,用包制方法制作湯圓,即用糯米燙軟後,手揉濕粉包餡而成,通常餡都較大,皮則略薄;以北京為中心的北方地區,用搖制方法制作元宵,即用幹粉滾制而成,餡較小,粉較多。

春節吃湯圓,意味著新的一年合家幸福、團團圓圓。四川地區大年初一的早餐要吃湯圓,湯圓叫“元寶”,吃湯圓叫“得元寶”。揚州人新年第一天要吃四喜湯圓,寓意事事如意、合家團圓。

“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諗”

新春期間很多地區都講究吃年糕,因為年糕又稱“年年糕”,與“年年高”諧音,意寓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好,所以,年糕不僅是一種節日美食,而且代表著美好的寓意和希望。正如詩所雲:“人心多好高,諧聲制食品,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諗。”

據說,年糕最早只是作為祭祀祖先和神靈用的,後來才逐漸成為春節傳統美食。春節吃年糕多出現於南方,多以紅、黃、白三色出現,寄寓了五穀豐登、生活富足的美好願望。

如今,年糕已經發展成色彩豐富、形狀各異的新年美食。例如,山東的撈麵紅棗年糕、北京的百果年糕、福建芋艿年糕及紅白糖年糕、寧波的水磨年糕、蘇州的桂花糖年糕等。

春節吃春餅 新年萬事平

春卷,又稱春餅、春盤、薄餅,是中國民間立春時吃的傳統美食,流行於中國各地。春卷包含著新年的美好祝福,有迎春喜慶之吉兆。

在南方的某些地區,過春節不吃餃子,吃春卷。古代立春日所食之面餅,烙得很薄,又稱薄餅。與數種生菜同食,名曰“春盤”。每年立春日,都要吃春餅,名曰“咬春”。

春餅是面粉烙制的薄餅,一般要卷菜來吃,卷的配菜不盡相同,在北京叫春餅,在北京卷的是北京烤鴨,在廣東卷的可能就是蜜汁燒鵝。

其它春節飲食習俗

八寶飯是上海人傳統年夜飯必不可少的食物,象征團團圓圓、吉祥平安。

福州人逢年過節、婚喪喜慶、親友聚別都一定要吃太平燕,也稱扁肉燕,所謂“無燕不成宴,無燕不成年”。

“二十八,打粑粑。”臘月二十,湖南湘西土家族人都要打糯米糍粑,客家人過節也有吃糍粑的習慣。

廣西壯族人過年有吃年粽的習俗。每年春節前,他們都要包粽子或買粽子。


網站熱門問題

我應該把胡蘿蔔蛋糕蓋在冰柜裏嗎?

你如何儲存烤胡蘿蔔蛋糕? 無論你是在室溫下儲存,還是在冰柜裏儲存,你都需要確保你的胡蘿蔔蛋糕被覆蓋. 這將確保它不會因為空氣而變幹.

炒麵是日本的嗎?

炒麵的歷史淵源於中國的廣東省. 炒麵是在淘金熱期間由中國移民帶到美國的,最終被稱為炒麵( 炒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