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食物過敏原排行榜:你不可不知的飲食地雷
食物過敏原的定義與影響
食物過敏原是指那些能夠引發人體免疫系統異常反應的特定食物成分。這些致敏原通常具有特定的蛋白質結構,能夠被免疫系統誤認為有害物質,從而觸發過敏反應。根據香港過敏協會的統計,約有5-8%的香港人口患有不同程度的食物過敏,其中兒童的比例更高達10%。
過敏原的特性在於其穩定性,許多常見的食物過敏原(如花生蛋白)即使經過高溫烹煮也不會被破壞。這意味著即使食物經過加工處理,仍可能引發過敏反應。此外,有些過敏原具有交叉反應性,例如對樺樹花粉過敏的人,也可能對蘋果、胡蘿蔔等食物產生過敏反應。
食物過敏對健康的影響可輕可重,從輕微的皮膚瘙癢、濕疹惡化,到嚴重的過敏性休克(Anaphylaxis)都可能發生。長期接觸過敏原而不自知,還可能導致慢性炎症、腸道問題等健康隱患。因此,對於懷疑自己有食物過敏的人來說,進行專業的測試致敏源檢查十分重要,特別是那些反覆出現濕疹驗致敏源結果異常的患者。
最常見的八大食物過敏原
以下是香港地區最常見的八大食物過敏原,這些致敏原佔據了約90%的食物過敏案例:
- 牛奶: 牛奶過敏在嬰幼兒中最為常見,主要對牛奶中的乳蛋白過敏。除了鮮奶外,乳酪、奶油、冰淇淋等乳製品,以及許多烘焙食品中都可能含有牛奶成分。
- 雞蛋: 雞蛋過敏通常針對蛋清中的蛋白質。雞蛋廣泛存在於蛋糕、麵條、美乃滋等加工食品中,甚至某些疫苗的培養過程中也會使用雞蛋成分。
- 花生: 花生過敏往往十分嚴重,且可能終身存在。花生不僅存在於零食中,許多亞洲菜餚(如沙爹醬)和西式醬料(如花生醬)都可能含有花生成分。
- 堅果: 包括杏仁、核桃、腰果等樹堅果。這些堅果與花生(實際上是豆類)不同,但對堅果過敏的人通常需要避免所有種類的堅果。
過敏原 | 常見食物 | 香港盛行率 |
---|---|---|
大豆 | 豆腐、豆漿、醬油、味噌 | 約2-3% |
小麥 | 麵包、麵條、餅乾、啤酒 | 約1-2% |
魚類 | 各種海鮮魚類,特別是鱈魚、鮭魚 | 約0.5-1% |
甲殼類海鮮 | 蝦、蟹、龍蝦、貝類 | 約3-4% |
隱藏性食物過敏原:容易被忽略的陷阱
除了上述明顯的過敏原外,許多食品中的隱藏性致敏原更值得警惕。食品添加劑如味精(MSG)、亞硫酸鹽(Sulfites)、食用色素(如酒石黃)等,都可能引發過敏反應。根據香港食物安全中心的報告,約有15%的食物過敏反應是由這些隱藏性過敏原引起的。
調味料也是常見的過敏原陷阱。例如,醬油中可能含有小麥和大豆,伍斯特醬(Worcestershire sauce)含有魚類成分,而許多預製調味料中可能含有牛奶或麩質。即使是標榜「天然」的調味料,也可能含有潛在的過敏原。
加工食品中的交叉污染問題不容忽視。同一條生產線上可能先處理含有花生的產品,再處理其他產品,導致微量的花生蛋白殘留。對於嚴重過敏的患者來說,即使是極微量的過敏原也可能引發反應。因此,選擇食品時應注意「可能含有...」的警示標語。
如何避開食物過敏原
避開食物過敏原需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和警覺性。首先,詳細閱讀食品標示是基本功。香港法例規定,預包裝食品必須清楚標示八大常見過敏原。但要注意標示方式可能不同,如「植物蛋白」可能指大豆蛋白,「改性澱粉」可能來自小麥。
外出用餐時,主動詢問餐廳食材成分至關重要。不要只問「有沒有花生」,而應具體說明自己的過敏情況,如「我對花生嚴重過敏,請問這道菜及其醬料是否含有花生或可能接觸過花生?」。選擇餐廳時,可優先考慮那些有明確過敏原標示或提供特殊飲食需求的餐廳。
自製餐點是最安全的選擇。購買新鮮食材自行烹調,可以完全掌控食物成分。對於常見的過敏原,市面上有許多替代品可供選擇,如杏仁奶替代牛奶、鷹嘴豆粉替代小麥粉等。準備食物時,還需注意避免交叉污染,例如使用專門的器具處理無麩質食物。
食物過敏的緊急處理
認識過敏反應的早期症狀是及時處理的關鍵。輕度反應可能包括嘴唇或眼皮腫脹、皮膚發紅瘙癢(濕疹惡化)、打噴嚏或輕微腹痛。中度反應可能出現嘔吐、腹瀉、聲音嘶啞或輕微呼吸困難。嚴重過敏反應(過敏性休克)則會導致血壓驟降、意識模糊、嚴重呼吸困難,可能危及生命。
對於已知有嚴重過敏史的人,應隨身攜帶腎上腺素筆(Epinephrine auto-injector),並確保家人、同事或朋友知道如何使用。香港衛生署建議,即使症狀在注射腎上腺素後有所緩解,患者仍需立即就醫,因為可能出現二次反應(雙相反應)。
緊急就醫流程包括:立即撥打999求救,告知對方是過敏性休克;讓患者平躺,抬高雙腿(除非有呼吸困難);若呼吸停止,立即進行心肺復甦術(CPR)。就醫時應提供過敏原接觸史和已採取的處理措施,這將幫助醫護人員更快做出正確診斷和治療。
最後要提醒的是,定期進行測試致敏源檢查很重要,特別是當出現不明原因的濕疹驗致敏源結果異常或反覆過敏症狀時。隨著年齡增長,人的過敏情況可能改變,某些兒童時期的過敏可能消失,而新的過敏可能出現。了解自己的致敏原,才能有效避開飲食地雷,享受健康生活。